導讀:近幾年,隨著體育行業(yè)的爆發(fā),體育智能用品也進入高速發(fā)展期。中商產業(yè)研究院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17年中國智能可穿戴市場規(guī)模達到352.6億元,增長率35.7%。預計2018年將達446.0億元。
近幾年,隨著體育行業(yè)的爆發(fā),體育智能用品也進入高速發(fā)展期。中商產業(yè)研究院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17年中國智能可穿戴市場規(guī)模達到352.6億元,增長率35.7%。預計2018年將達446.0億元。
由于用戶可根據智能用品提供的數據定制訓練計劃,另外,智能用品的聽歌、語音提醒等功能也為用戶提供更加愉快的運動感受,因此,智能可穿戴用品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運動愛好者們的新寵。
傳統體育企業(yè)紛紛退出智能領域
智能用品都有著巨大的發(fā)展空間,引來了非常多的玩家涌入,尤其是一些傳統體育廠商。不過,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很骨感,這些企業(yè)的體育智能穿戴產品大多銷量慘淡。
在這種情況下,耐克2014年關掉了Nike+Fuelband智能手環(huán)和Nike+系列運動手表等智能運動硬件產品線,同時撤掉了旗下智能運動硬件部門;隨后2017年11月,高端運動品牌安德瑪宣布退出智能用品市場;同年年底,阿迪達斯也宣布停止可穿戴硬件產品的開發(fā)……
巨頭們的退出讓體育智能穿戴領域迎來“暗黑”時代,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,難道體育智能領域是偽需求?
其實,運動品牌巨頭們相繼退出的背后,是品牌內因和市場外因雙重作用的結果。內因是傳統體育巨頭缺乏電子設備研發(fā)基因。外因則是市場尚不成熟,眾多玩家涌入令傳統體育企業(yè)難以應對。
目前,體育智能用品還處在發(fā)展起步階段,大眾對體育智能用品的認知還停留在智能手環(huán)、智能手表的層面。傳統體育企業(yè)推出的智能跑鞋、智能體重秤等智能用品很難打開局面。
手機廠商為何能成為智能用品主流玩家?
市場研究機構IDC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510萬臺,同比增長1.2%。其中手機公司蘋果牢牢占據銷售量第一的位置,中國手機品牌小米、華為分列第二和第四位,排名第三的則是曾經的智能穿戴霸主Fitbit。
手機廠商在體育智能穿戴領域擁有極大優(yōu)勢,市場大部分份額被手機廠商收入囊中。在這種情況下,傳統體育巨頭退出體育智能用品市場也是無奈之舉。
相比傳統體育企業(yè),手機廠商特有的科技基因成為其迅速崛起的法寶。靠技術“吃飯”的蘋果、華為等在智能領域顯然起點更高。此外,手機廠商在智能穿戴體育用品上大放異彩還取決以下兩點。
一是大型手機廠商有著不可小覷的用戶數量。全球約26億人正在使用智能手機,數據顯示,蘋果旗下的iPhone X今年第一季內出貨量為1600萬部,而小米推出的紅米5A出貨量也有540萬部。得益于用戶數量優(yōu)勢,手機廠商在智能穿戴體育產品這類科技衍生品市場中迅速站穩(wěn)腳跟。
二是通過手機APP吸引了大批用戶。手機廠商不光為用戶提供智能穿戴設備,手機上也有相應的運動軟件配合,如小米旗下的小米運動,華為旗下的華為運動健康,這兩款軟件與其各自推出的智能產品有著高度適配性,即智能產品產生的運動數據可與手機廠商的軟件互聯。軟件與硬件互通的“生態(tài)化反”式結合,讓手機廠商在智能穿戴體育用品領域中實現了更好的應用,用戶體驗也得以優(yōu)化。
傳統體育企業(yè)能否絕地反擊
手機廠商的諸多優(yōu)勢,成就其體育智能穿戴領域的領先地位。不過在體育智能用品產業(yè)尚未成熟的情況下,傳統體育企業(yè)未必不能從以下方面絕地反擊。
首先,功能上突破創(chuàng)新。目前市面上的體育智能用品雖然五花八門、種類繁多,但普遍功能單一,同質化嚴重。未來,運動智能產品+健康或許是個不錯的突破方向。
以運動智能服裝為例,研究者提出,通過在衣服中內置智能芯片,可以用手機APP調節(jié)溫度,為運動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體溫。智能服裝除了心率測量、GPS定位、聽歌等常規(guī)功能外,還有促進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,增強免疫力和預防疾病的效果,對使用者大有裨益。
其次,增加時尚元素。很多穿戴設備缺乏時尚元素,且有些產品異常沉重。體育智能穿戴用品應做到“小而美”,以精美外觀來幫助體育智能產品實現推廣和普及。
最后,與智能場景相連接,提高數據準確度來加強消費者的運動體驗。
總的來說,體育智能產業(yè)作為新興領域,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,整個產業(yè)的產品功能都不夠完善,市場也未成熟,這為覬覦體育穿戴產品的玩家提供了有利的發(fā)展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