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在人工智能和產業(yè)互聯網的推動下,諸多應用與概念脫穎而出,變得炙手可熱。而在2019年,邊緣計算毫無疑問迎來了集中爆發(fā),讓人們不由感嘆:邊緣計算不再邊緣。
2019年,“變化”仍然是中國科技界的主旋律。經過了近20年的“狂飆突進”,中國C端人口的流量紅利逐漸退去。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驅動下,巨頭紛紛選擇擁抱To B,全面加速產業(yè)互聯網發(fā)展。
在人工智能和產業(yè)互聯網的推動下,諸多應用與概念脫穎而出,變得炙手可熱。而在2019年,邊緣計算毫無疑問迎來了集中爆發(fā),讓人們不由感嘆:邊緣計算不再邊緣。
16年磨一劍,邊緣計算進入黃金時代
早在2003年,AKAMAI就在與IBM合作時提出了“邊緣計算”概念,并建立起初步應用。作為一個16年前的概念,邊緣計算并不年輕,甚至在科技領域中雨后春筍的概念中略顯低調,但想一想1956年的人工智能、1995年的物聯網、2006年的云計算,邊緣計算又正值當打之年,與新晉網紅般的科技概念不同,這些曾經的概念都已走入現實,開始為人們提供服務,改善人們的生活。
為何邊緣計算今年才迎來爆發(fā)?
邊緣計算的崛起源自于云計算的成熟和AI讓物聯網的“重生”。據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IDC 的最新預測,到2020年,全球將有約500億的智能設備接入網絡,其中主要涉及智能手機、可穿戴設備、個人交通工具等,其中 40% 的數據需要邊緣計算服務。
▲物聯網、云計算與邊緣計算(圖片來源于網絡)
越來越多的設備接入物聯網,其產生和收集的數據呈指數級增長。與之相對的,AI的圖像分析、語音語義識別、視頻分析、自動化控制、人機交互等功能與物聯網實現了更加深入的融合,成為推動產業(yè)互聯網的重要幫手。
另一方面,隨著5G的落地,未來將產生新一輪的數據爆發(fā),對AI 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正如OpenAI的最新報告顯示,最先進AI模型的計算量每3.4個月翻一番,也就是每年增長10倍,比摩爾定律2年增長一倍的速度快得多。
只靠傳統(tǒng)的云端計算,物聯網將不堪重負,人工智能也將陷入停滯。更為現實的是:在很多場景上的智能化應用,也只有邊緣計算才可以解決。因此,在產業(yè)需求和數據積累形成的肥沃土壤中,邊緣計算的爆發(fā)是必然。
有別于云計算,邊緣計算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中的“推理”或“訓練”過程前置到靠近用戶端/數據產生端一側,在本地就近處理,完成實時的、快速的計算和反饋,從而大大提升響應速度,進而在包括社區(qū)、零售等很多場景形成更好的用戶體驗。
很多機構對邊緣計算的概念作出過詮釋。但業(yè)界最喜歡舉的例子還是章魚實驗。2016年4月,新西蘭國家水族館一只名為“Inky”的章魚從半開的水族缸里爬了出來,走過房間并鉆入一個排水口,穿過50米長的水管之后,成功地進入了外海。
▲這條名為Inky的章魚上演了一出精彩的“逃獄記”(圖片來源于網絡)
章魚成為了地球上最“聰明”的生物類群之一,這是因為它擁有“一個大腦+多個小腦”,不僅能通過40%的大腦容量進行分析和決策,還能通過八條腿上分布的60%的巨量神經元進行感知和分析、腕足和大腦有效配合,讓章魚在各種復雜環(huán)境下都能游刃有余。
邊緣計算的分布式結構與章魚非常相似:云端是大腦,但邊緣側可以作為小腦,通過神經元網絡分布式局部決策。兩者相互協作,共同完成數據的處理和反饋。
▲邊緣計算分布式架構(圖片來源于網絡)
和云計算相比,邊緣計算主要具有四個優(yōu)勢:第一,靈活性,可以在不同階段,不同區(qū)域和節(jié)點和已有硬件基礎上,靈活部署設備。第二,高可靠,在無網或網絡不穩(wěn)定的環(huán)境下可以進行獨立計算和實時反饋,即使一個設備發(fā)生故障,也不會影響其它設備。第三,高安全,分布式架構天然加大了黑客攻擊的難度,從而保護個人可識別信息免遭竊取和濫用。第四,低延時,邊緣設備一般部署在更靠近數據處理的終端,能夠就近傳輸、計算、存儲、回傳、加密和訪問控制等,可更快響應需求并反饋。
但這并不是說邊緣計算將徹底取代云計算,只能說兩者各有所長,這是一個1+1>2的過程,并非1-1=0的結果。云計算擅長全局性、非實時、長周期的大數據分析;邊緣計算擅長局部、實時、短周期的數據處理分析。兩者結合,才能適應不同場景下數據處理的不同需求。
巨頭玩家云集,留給其他人的機會在哪里?
從目前來看,構成邊緣計算主力軍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企業(yè)。
▲邊緣計算領域全球企業(yè)生態(tài)圖譜
首先是云計算巨頭。這類企業(yè)以亞馬遜、微軟、谷歌、阿里、百度、騰訊為代表。憑借云時代的積累優(yōu)勢,他們希望將觸角延伸至邊緣計算時代。
云計算“老大”亞馬遜可謂首當其沖。早在2017 年,亞馬遜就推出了 AWS Greengrass,這是一個可以將亞馬遜 AWS 服務擴展到終端設備上的服務。官方稱,這一應用可以“在本地處理它們所生成的數據,同時仍然可以使用云來進行管理、數據分析和持久的存儲”。
同樣具有優(yōu)勢的還有CDN玩家。CDN(內容分發(fā)網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)是將數字內容智能分發(fā)到離用戶更近的節(jié)點。在全球流媒體、高清視頻等內容行業(yè)的興起過程中,CDN企業(yè)也賺了個盆滿缽盈。從技術上來說,CDN可以說是邊緣計算的萌芽。因此,如Akamai、Azure、AWS、網宿科技等老牌企業(yè)正在利用本身傳統(tǒng)的CDN節(jié)點,提供邊緣側計算服務。
作為5G的主要推動者,全球各地的運營商也是邊緣計算的重要玩家。在2019年5G商用浪潮中,運營商紛紛開始部署MEC(Multi-access Edge Computing移動邊緣計算),并從硬件、軟件、行業(yè)標準、平臺架構、場景需求、關鍵技術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角度,對產業(yè)進行宏觀上的整合,推動建立全球統(tǒng)一標準。
除此以外還有硬件及芯片類企業(yè)。包括英偉達、英特爾、高通、華為等都先后推出了邊緣AI芯片,應用在智能音箱、智能交通、VR/AR、車聯網、智能制造等大量場景中。
比如智能芯片巨頭英偉達推出了全球尺寸最小的邊緣AI超級計算機Jetson Xavier NX,比信用卡還小的硬件,可以直接嵌入機器人、無人機、智能高清傳感器、醫(yī)療設備等更小的硬件上。也有面向AI算力和場景應用開發(fā)的計算模塊、邊緣網關等行業(yè)級產品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華為Atlas系列和特斯聯Poseidon系列產品,作為業(yè)內最早投入邊緣計算研發(fā)的企業(yè),已經實現了將硬件融入場景提供AI解決方案的落地階段。
▲ 華為Atlas系列產品(圖片來源于網絡)
▲ 特斯聯Poseidon系列邊緣計算產品(圖片來源于網絡)
與硬件相對的是軟件。以“軟件定義一切”的眼光看,包括谷歌、商湯科技等企業(yè)為代表,從一開始就瞄準了這一市場,期望在未來挖到真正的金礦。
值得注意的是,軟硬件一體化也是目前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重要趨勢。這不僅是因為軟硬件本身的適配性,還在于軟硬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速度更快,效率更高,解決實際問題更出色。
巨頭的強勢布局,新興企業(yè)的快速崛起,讓整個市場開始變得“喧囂”,未來留給其他企業(yè)的機會還剩下多少?如果說云計算廠商把邊緣計算當做自身業(yè)務的補充和加速器,運營商把邊緣計算作為推進5G的突破口,CDN將其作為“手中的王牌”,那么軟硬件玩家就是從產品的角度提出了一個新可能。
事實上,目前市場還處于從“點”到“面”進化的過程中。只有將一切的技術和產品的“點”轉化為綜合服務的“面”,邊緣計算才能釋放出更多的創(chuàng)造力。這與AI、云計算、物聯網如出一轍。溯本求源,場景將是所有玩家“從點到面”的重要過渡,為場景服務的邊緣計算,才是有力量的計算。
場景——邊緣計算的終極話題
隨著人工智能的落地,產業(yè)細分了機器人、VR/AR、自動駕駛、短視頻、智能家居、智能交通、智慧能源、遠程醫(yī)療等眾多場景的全新應用。從城市基礎設施到人們的家居生活,更多的數據從物聯網中產生,需要AI的處理。
應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,針對不同場景進行軟硬件一體化部署,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的企業(yè),被視為智慧場景服務商。典型的企業(yè)包括谷歌、IBM、華為、新華三、特斯聯等。
比如全球著名的谷歌多倫多Sidewalk智慧城市項目,通過將社區(qū)內環(huán)境、道路、建筑、空氣、能源等各項數據全部智能化,再利用邊緣能力進行自動化操作。還打造了專門為小型機器人移動的實用通道,區(qū)域自由散熱和制冷系統(tǒng),建筑物自動調節(jié)能耗與照明的平臺等。
▲ Sidewalk智慧城市項概念圖(圖片來源于網絡)
在中國,乘著智慧城市的熱潮,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。比如特斯聯在社區(qū)領域的應用,通過終端智能、邊緣智能、數據智能打造了全國首個5G+AIoT智慧社區(qū)。在新零售領域利用自研的Nanocell數據模型和Poseidon邊緣設備完成智能化升級,并成功將邊緣側算力與智能機器人結合,打造出超級智能終端。
以場景為核心的發(fā)展思路正在凸顯,這與技術和產品驅動路線并不矛盾,但最終要匯合。這也意味著,每一個企業(yè)都要面向場景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比如思科、IBM主打工業(yè)場景;谷歌致力于將AlphaGo的深度學習功能擴展到邊緣側;商湯以算法為主要優(yōu)勢,主要布局在視頻采集和分析領域等。
隨著5G商用落地,AI技術滲透,物聯網升級,越來越多的場景需要用到邊緣計算,因此市場前景也更加廣闊。這也是2019年被稱為邊緣計算元年的重要理由之一。
誰也無法斷定過去的規(guī)律是否適用于未來。但商業(yè)實踐證明,不論是大型企業(yè)還是中小企業(yè),客戶希望得到的是一體化的部署和場景化的解決能力。這是目前看到的趨勢和未來的機會,這也對生態(tài)鏈中的企業(yè)的綜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行業(yè)何時才能進入全面的成熟期?哪些玩家能笑到最后?不遠的未來將給出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