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動支付技術及其發(fā)展過程
2009-08-14 08:54 計世網
導讀:近幾年,電子商務在我國飛速發(fā)展,由此也引發(fā)了電子支付領域的巨大變革。隨著3G的廣泛應用,“移動支付”作為一種靈活、便捷的支付方式,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。
近幾年,電子商務在我國飛速發(fā)展,由此也引發(fā)了電子支付領域的巨大變革。隨著3G的廣泛應用,“移動支付”作為一種靈活、便捷的支付方式,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。
移動支付技術的分類
移動支付是指用戶通過手機、PDA等移動終端進行付費的一種方式,其發(fā)展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。
移動支付按照支付地點遠近可分為近距離支付(又稱F2F支付,即FacetoFace)和遠距離支付。不同地點的支付,其技術實現方式也不相同。遠距離移動支付的主要技術實現方式有SMS、WAP、IVR、Kjava/BREW、USSD(UnstructuredSupplementaryServiceData,非結構化補充服務數據業(yè)務)等;近距離移動支付的主要技術實現方式有紅外、NFC(近距離非接觸智能芯片)等。
我國移動支付技術的發(fā)展過程
據相關資料顯示,“我國的移動支付技術前后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(fā)展。第一階段是將手機短信與后臺賬戶捆綁在一起的支付模式。它主要是將用戶的手機號和后臺中用戶的支付賬號進行關聯(lián),從而來完成支付過程。雖然這種支付方式使用門檻很低,但是存在安全性欠缺、操作繁瑣復雜、無法即時支付等問題。
第二階段則是基于WAP和JAVA方式,利用移動終端的客戶端或WAP瀏覽器,通過GPRS或cdma20001x網絡進行支付。這種方案既可以采用后臺賬戶綁定模式,也可以采用在支付過程中記錄賬戶信息的模式,如讓用戶輸入銀行卡號和密碼。這種移動支付模式與第一代移動支付有同樣的缺點,還受到網絡速度的制約。
在我國移動支付技術前后經歷了兩次升級,目前正在走向第三階段。第三階段是一種非接觸式移動支付模式。目前已經有NFC、SIMpass以及RFSIM等三種比較成熟的技術,NFC和SIMpass使用13.56MHz頻率,該頻率和協(xié)議已經廣泛地在交通、金融等多個行業(yè)應用,是世界公認的標準。RFSIM技術是將包括天線在內的RFID射頻模塊與傳統(tǒng)SIM卡功能集成在一張SIM卡上,在實現普通SIM卡功能的同時也能通過射頻模塊完成各種移動支付。
從技術和應用上來講,這三種支付方式仍然有優(yōu)缺點。比如使用SIMpass不用更換手機,運營商項目啟動的成本小,但是占用了用于OTA業(yè)務的C4/C8接口,只具備被動通信模式,不具點對點通信功能,而且產業(yè)鏈單薄。NFC具有工作穩(wěn)定、支持主/被動通信模式、支持點對點通信、支持高加密、高安全性、產業(yè)鏈完整等特點,但是用戶需更換手機,推廣成本高。RFSIM更容易讓運營商控制產業(yè)鏈,且用戶使用門檻低,但是采用2.4GHz通信頻率,推廣的難度會較大?!?nbsp;
我國移動支付技術已取得關鍵突破
前不久,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曾對外透露,中國移動自主提出的完全基于SIM卡的非接觸技術解決方案,采用了安全可靠的技術,基于SIM卡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技術平臺,能夠實現多應用的動態(tài)加載和數據的安全存儲。該中心自主研發(fā)的RFID與SIM結合替代NFC技術的新型SIM卡目前已經取得成功,避免了將數億部傳統(tǒng)手機更換成NFC手機才能享用移動支付的高額投入,而是用SIM卡解決安全認證問題,用RFID解決短距離無線通信問題。這項技術是自主知識產權,目前只有中國有此技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