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

技術

物聯網世界 >> 物聯網新聞 >> 物聯網熱點新聞
企業(yè)注冊個人注冊登錄

滬世博會信息化框架日益清晰 RFID門票讓世博會觀眾

2008-11-06 08:36 RFID世界網

導讀:上海世博會將啟用RFID智能門票,看起來是一張紙,但內部包含電路和芯片,記錄著參觀者資料,并能以無線方式與遍布園區(qū)的傳感器交換信息。通過這張門票,計算機系統能了解“觀眾是誰”、“他現在在哪”、“他的同伴在哪”。因此,觀眾一進入園區(qū),手機上就能收到一份游覽路線建議圖;隨著參觀的進行,觀眾隨時能知道最近的公交站、餐飲點的位置。

    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化技術,上海世博會園區(qū)將打造一張無處不在的信息服務網,觀眾可望享受到有史以來最智能化的服務。本市昨天舉行了一年一度的世博信息化研討會,通過專家們的介紹,“信息世博”的面目越來越清晰。  

  服務更智能  

  對上海世博會來說,“無所不在的服務”并不是一句口號,基礎是一張覆蓋世博園區(qū)和上海主城區(qū)的無線互聯網,而精髓則是遍布四處的智能傳感器。借助這個發(fā)達的“神經系統”和“感知末梢”,在“幕后大腦”———計算機系統的指揮下,擁有不同身份、背景、習慣的觀眾都能及時得到個性化服務。  

  上海世博局信息化部部長周衛(wèi)東告訴記者,2010年,“無線城市”在上海初具規(guī)模,WiFi無線局域網和手機互聯網將覆蓋上海主城區(qū)。觀眾無論通過智能手機、新型掌上設備,還是園區(qū)內大量的信息終端、觸摸屏,都將“永遠在線”,為此,上海將新建至少1萬個WiFi網絡“熱點”,也就是無線局域網基站。  

   要讓服務更智能、更個性化,必須要掌握不同觀眾的需求,這有賴于傳感器網絡和游客識別系統。上海世博會將啟用RFID智能門票,看起來是一張紙,但內部包含電路和芯片,記錄著參觀者資料,并能以無線方式與遍布園區(qū)的傳感器交換信息。通過這張門票,計算機系統能了解“觀眾是誰”、“他現在在哪”、“他的同伴在哪”。因此,觀眾一進入園區(qū),手機上就能收到一份游覽路線建議圖;隨著參觀的進行,觀眾隨時能知道最近的公交站、餐飲點的位置。  

   相應地,組織者也能了解各場館的觀眾分布,一方面及時向觀眾給出下一步的參觀建議,防止場館間冷熱不均;另一方面能有效調動車輛,提高交通效率。觀眾能得到的智能服務并不限于世博園區(qū)。參觀前,信息化服務在網上訂票時就已啟動;外地觀眾在上海逗留期間,總能得到各種服務信息。即便無法來滬,通過互聯網上虛擬再現的“網上世博會”,人們也能身臨其境地體驗世博風景。安保更高效信息網絡不僅為觀眾提供導游服務,更將為世博會提供全方位的保障。

    通過智能視頻監(jiān)控網,系統可以自動發(fā)現潛在的危險,并給出警示。在園區(qū)入口,利用訂票時觀眾提供的照片,人臉識別系統可以發(fā)現是否有人冒名持票入場。在園區(qū)內部,攝像頭24小時監(jiān)控現場,通過采集到的畫面,計算機會發(fā)現遺留在場館內的可疑物品,發(fā)現有誰突然暈倒,發(fā)現是否有人在斗毆或偷東西。與傳統的大量調動人力提高安全系數的方法相比,信息化的安保系統不僅效率更高,而且不會給游客留下生硬感---不僅監(jiān)控設施大多是"隱形"的,而且園區(qū)內部的部分圍墻都將“數字化”。

    此外,世博信息系統將設立食品安全監(jiān)控系統,保證觀眾“吃得放心”;通過對園區(qū)內的氣溫、濕度等密切追蹤,為各方面提供精細化的氣象服務,及時預警,減少暴雨大風等惡劣天氣造成的危害。技術更實在據悉,針對2010年世博會的信息化建設,主辦者已定下一個基調---為人類邁入信息社會再樹一座里程碑。其中的難點,一方面是必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,體現一定的技術前瞻性;同時,又不能過分超前,必須踩準國際IT產業(yè)的步點。為此,有關方面與學術界、產業(yè)界一直保持密切溝通,其框架也在逐年完善。目前來看,圍繞“智能服務”的理念,各種成熟技術和正處于導入期的前瞻性技術在此都能找到“接口”,本地的軟件設計、芯片開發(fā)和信息服務企業(yè)也都能以此作為發(fā)展平臺。信息化不僅有可能成為上海世博會的一大亮點,并可望產生溢出效應,創(chuàng)造出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、帶動產業(yè)和社會發(fā)展的契機。據悉,上海世博會信息化建設將于明年全面啟動,年內初步建成并開始調試,在世博會開幕前正式啟用。